<th id="puxw7"><option id="puxw7"></option></th>
    1. 當前位置: 首頁 廬陵文化> 廬陵縱覽> >正文
      吉州區“塔水橋”應為“踏水橋”
      2022-11-04 10:12 來源: 吉安新聞網—井岡山報

      文/廬陵裁紙

      地名,是一個地方歷史地理文化的活化石,是解開一個地方歷史地理文化密碼的鑰匙,寓意深長,價值無限。人們愛上一個地方,往往始于其美名。

      吉州區北門街道塔水橋社區,是因一座橋而得名之地。筆者認為,本來應當是“踏水橋社區”,它與此地古代的一座“踏水橋”有關。此地自古以來無“塔”,更無一座“塔水橋”。當然,那座“踏水橋”早已不知所終,包括其下之水。

      吉州區北門街道的轄區,基本上是原吉安府衙和廬陵縣衙的范圍,也就是原來城墻圍住的范圍。它的東南城門緊挨贛江,地勢不高。從《光緒吉安府志》上附的《廬陵縣城圖》看得分明,有一座“蹋(踏)水橋”在城之西側,此橋附近沒有任何塔?!豆饩w吉安府志》卷四的“地理志”之“橋梁”篇,有“踏水橋,在城內西隅”之記載,與上圖吻合。

      那座橋為何叫“踏水橋”?目前沒有找到明確記載。筆者分析,此地緊挨贛江,地勢較低,古時候有小河匯入贛江,這是肯定的。比如,離今天“塔水橋”社區很近的南邊原廬陵縣學(現吉安市第一中學)南門附近,曾經有一座“狀元橋”,說明古代這里有小河,但現在湮滅了,“狀元橋”也被埋在馬路下面,蕩然無存。

      四川溫江縣(現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)也有一座踏水橋。當地傳說,清末及民國年間因水利失修,江河泥沙淤堵。該橋下的河道淤堵而流水不暢,每逢下大雨,常常水沒橋面,行人只有膽戰心驚地試探著踏水而過橋,故名“踏水橋”。這個“解釋”,似乎也可以解釋吉州的“踏水橋”橋名的由來。

      吉安府學和廬陵縣學均在吉安府衙和廬陵縣衙內。筆者倒愿意這樣想象一番:古時候廬陵讀書人,趁春暖花開之際,在“踏水橋”下踏青、賞水,吟詩作賦,乃至曲水流觴,因而名之為頗有詩情畫意的“踏水橋”。

      責任編輯:劉臣

      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: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-1

      Copyright ?2003-2019 by jgsdaily.com. 贛ICP備19004936號-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

     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
      分享到:
      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
      韩国免费a级作爱片无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