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以來,永豐縣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為基礎,以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建設為抓手,堅持黨建引領、產業發力、生態“美顏”,聚焦基礎設施完善、公共服務優化,村莊品質整體提升,形成“鄉村治理更優、產業發展更旺、村落顏值更高”的美麗鄉村新格局,成功創建全省美麗宜居先行縣。
誰來改:黨建引領,上下聯動
為迅速推動宅改破題,永豐縣堅持黨建引領,推行“三領攻堅”機制,確保改革推得動、能見效。
縣級領導領銜。成立書記、縣長雙組長的領導小組,縣委書記領銜督辦,其他縣領導分片掛鄉鎮,縣直單位包村,實行“每周一指導、每月一調度、每季一評比、半年一督查”,高位推動宅改工作。
部門鄉鎮領辦。建立農業農村、自然資源、住建等部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,強化部門信息共享機制,做到信息共享互通。組建縣鄉村三級工作專班,編制“4+9”改革任務清單,有序分類推進。
黨員干部領先。選優配強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,組建1944個村民理事會,將黨小組建立在理事會上,賦予理事會對宅基地、宅基地使用費等資源的管理、監督和分配職能。36名縣級指導員、66名鄉鎮專管員、256名村協管員、1944名組網格員和1.2萬余名黨員干部、8000余名宅改明白人投身宅改實踐。
改什么:重塑觀念,明晰權屬
緊扣立規立制,通過流程再造探索健全制度機制,形成縣級層面35項改革制度,推進確權、賦權、易權改革。
“一村一策”行使所有權。加強黨建引領,由基層黨組織指導完善村規民約1944部,重塑“宅基地不是祖業是集體資產”觀念。實行“一村一策”協商辦法,形成理事會提議、黨群協商、集體組織成員(或代表)會議決策的流程,實現宅基地使用、處置等權能由村集體“說了算”,推動宅基地公有觀念回歸。
“三個固化”保障資格權。出臺資格權認定指導意見,探索資格權取得和重獲機制,制定“八步法”資格認定流程和九項認定標準,明確戶籍、婚姻、協商等六種資格取得方式,認定到人登記到戶。針對資格權取得、保留、退出問題,創新推出取得登記固化、保留發證固化、退出程序固化“三個固化”模式,認定資格權11.2萬戶38.8萬人。
“線上線下”規范使用權。創新完善“一告知五到場一公示”工作機制,推動建房管理規范有序,規范農村建房審批備案4130宗。建立農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,做到“以圖管地”“以人查房”“以人查地”,形成“地上查、網上管、天上看、視頻探”四維網絡。依托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,宅基地審批端口接入“贛服通”,實現宅基地線上申請、審批“掌上辦”。此項工作受到國務院第八督查組肯定,2022年9月5日,人民日報《持續打造更優營商環境(大督查在行動)》稿件中點名表揚永豐縣宅基地審批政務服務高效便捷惠民。
怎么改:穩慎推進,公平公正
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、耕地紅線不突破、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,大膽嘗試、穩慎推進。
清存量、確保不失地。按照“依法依規、尊重歷史、兼顧現實、穩妥推進”原則,通過健全退出機制、分類區別處置、妥善化解糾紛等舉措,結合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工作,解決一戶多宅、面積超占、非本集體組織成員占用宅基地、權屬糾紛和違法違規占地建房5類歷史遺留問題19270宗,確保閑置宅基地應收盡收。
強保障、確保不失所。分批次調整編制村莊規劃,安排3000萬元解決鄉鎮村莊規劃編制費用。通過“連片改造、宅票置換、合作建房、以地養老、兜底保障、貨幣補償”等形式,實現宅基地資格權靈活保障。探索城鎮開發邊界范圍農戶集中統建、鄉賢能人合作建房實現鄉賢鄉居等方式,全縣新建農民公寓、農民住宅小區530套、合作建房56戶。
促共享、確保不失權。按照“四議兩公開”程序,堅持公平使用、村民自治原則,針對宅基地增值收益熱點問題,由村集體協商制定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管理辦法,堅持收益歸集體所有、農戶所得,確保116.8萬元村集體收益用于宅基地退出補償、村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。
改到位:盤活潛能,助推振興
突破要素瓶頸,保障資源集約利用,變“死資源”為“活要素”,賦能小美產業,“撬動”鄉村振興。
多元盤活興產業。通過自營、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多種途徑,按照集體托管、城鄉融合、鄉賢助力、合作社促進等模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。退出的3115畝宅基地,按照“統一管理、分塊治理”原則,在保障建房用地基礎上,1105畝用于農用地復墾復耕、300畝用于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項目,為農村發展提供快捷多元的用地保障。通過農房托管、出租等方式,探索共享農房,促進城鄉融合。
創新抵押增價值。該縣大力深化普惠金融改革,探索在依法授權前提下,允許農戶以合法取得的“宅基地使用權+房屋所有權”向銀行機構申請抵押貸款,開發農村“宅抵貸”,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資金支持。
賦能生態促宜居。緊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,統籌投入宅改資金5.2億元,探索“宅改+人居環境”模式,集中成片打造示范戶、示范村、示范片、示范帶,加快推進閑置農房“拆、改、建”,完善村莊道路、停車場、文化廣場、豐養之家等基礎設施,重點實施復墾、復綠、復美行動,打造小果園、小菜園、小花園、小游園等“四小園”3562個,全縣農村面貌煥然一新。
文/尹海平、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吳廣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