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老一小”,一頭連著“夕陽”,一頭連著“朝陽”,是事關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問題。近年來,我市把“一老一小”事業作為一項暖民心的政治工程、解民憂的民生工程、增民利的發展工程,積極作為、創新舉措、破解難題、打造亮點,著力托牢民生底線,以實打實的暖心舉措,用心用情用力托起“一老一小”穩穩的幸福。
撐起養老“安心傘” 守護最美夕陽紅
“妹俚,我想你了……”日前,青原區仁恒智慧養老中心服務平臺“嘀嘀”響起,收到90歲老人周菊秀的“呼聲”后,楊東妹第一時間來到老人家里,拖地、剪指甲、洗頭,依偎在一起的模樣,儼然一對親生母女。“每個月兩次,每次90分鐘,時間總嫌太短,老人家經常想我,我也想她。”楊東妹說。
在幾十公里之外的永豐縣恩江鎮聶家社區郭家村“豐養之家”,72歲的郭學元早早來到幸福餐廳。“這里價格實惠,菜新鮮、分量足、口味好,光是牛奶,就有7種口味。”郭學元老人笑容滿面,“有電視看,需要時可以送餐上門,樓上還有農家書屋、健身器材,您說美不美?”
“老有所養,老有所樂,老有所為”,蘊含著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。養老不僅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,也是共富共享路上不可缺失的一環。如今,在我市城鄉社區這一夢想照進了現實。
養老服務工作機制更加健全。“黨建+農村養老服務”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和村黨組織書記“雙述雙評”內容。市本級研究出臺了30多個配套政策,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。
養老服務兜底保障更加夯實。積極構建“一縣一中心、一鄉一陣地、一村一場所”的農村養老服務格局,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,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基礎上,將多余床位面向社會老年人開放。對高齡、失能、殘疾等特殊困難的城鄉老年人家庭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。
養老服務供給更加多元。全面推進“互聯網+養老服務”模式,13個縣(市、區)均建成運營縣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,為2.7萬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。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,每年約2萬名特殊困難老年人從中受益。
養老服務水平更加優質。全市多方投入資金4.6億元,改造提升養老機構160余所。從2021年開始,在全省率先實施養老服務人才定向培養,委托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培養100人以上養老服務專業人才。
織牢成長“保障網” 托起兒童朝陽夢
春暖花開,在永豐縣上溪鄉禮坊畬族村幼兒園,小朋友們盡情嬉戲玩耍。過去,偏遠山區是沒有幼兒園的,只能等孩子們適齡后,直接接受義務教育。2017年,該村成立了公立幼兒園,解決了幼兒上學難問題,這個學期班上有32名學生。
讓孩子們從“有學上”到“上好學”。2019年9月,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吉安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,在井岡山市和遂川縣正式啟動了“一村一園:山村幼兒園計劃”項目。自實施“一村一園”項目以來,教育資源布局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,幼兒教師專業素養得到提高,山村幼兒園教學質量得到提升,切實促進了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。全市共有287所山村幼兒園投入使用,新增公辦學位9000余個,在園幼兒5000余人。
“少年興,則國興;少年強,則國強。”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、民族的希望。我市把未成年人工作作為事關民族復興、家庭幸福的基礎工程、希望工程,全方位構筑未成年人保護屏障,為未成年人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。
健全關愛體系,凝聚關愛力量。成立了全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,縣、鄉、村三級分別設立未保中心、未保站、村級婦女和兒童委員會,同時健全關愛保護隊伍,鄉鎮(街道)兒童督導員、村(居)兒童主任實現了全覆蓋。
開展集中養育,筑牢關愛陣地。區域性孤殘兒童集中養育積極開展,基層陣地應建盡建,打造了“童心港灣”吉安模式,豐富了兒童的假日生活,有效降低了溺水、交通等安全事故發生率。
落實關愛政策,深化關愛舉措。落實基本生活標準自然增長機制,做好城鄉各類困境兒童兜底保障工作,開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專項摸排,落實好孤兒成年安置工作。
服務活動常態,聯動效應明顯。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有聲有色,幫扶關愛服務如火如荼,法律援助服務開展有序,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。
承載著“幼有所育、老有所養”的全民期盼,我市將持續聚焦“一老一小”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,強化設施布局,扎實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,不斷健全兒童福利政策體系,讓夕陽更美、朝陽更紅、“一老一小”群體的笑容更加燦爛。
文/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徐瑞春